首页  学院  教学  研究  招就  师资  作品  党建 
.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非遗国风: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历程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9-24 编辑: 审核人:美术与设计学院超管 文章来源: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播与教育,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2025年9月19日15时,我校艺术工坊成功举办非遗国风专题讲座,特邀修文县美术骨干教师韦小伟担任主讲,主题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次讲座聚焦篆刻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探讨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意义,通过系统梳理篆刻艺术的历史脉络与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专项素养与文人底蕴。

讲座于学院艺术工坊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学院相关领导、书法专业教师及大二书法专业的学生学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讲座特邀在篆刻艺术研究与创作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韦小伟老师,系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长期致力于篆刻教育与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主讲人以“非遗国风”为主题切入,首先阐述了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华文化谱系中的独特地位。他强调,篆刻方寸之间凝聚着汉字之美、章法之妙与刀石之趣,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书法专业学生必须深入研习的核心技艺之一。

随后,讲座沿着历史的轨迹,系统梳理了中国篆刻艺术数千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主讲人将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进行精辟讲解:

溯源与初兴(先秦两汉):从殷商甲骨、先秦古玺讲起,阐述了早期玺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与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重点分析了战国古玺的奇崛多姿与汉印的浑厚端庄、雍容大度,指出汉代是中国古代玺印制度的成熟期与艺术的高峰期,奠定了篆刻艺术的根基。

承续与转型(魏晋至宋元):讲解了这一时期官印风格的变化以及唐代以后文人用印的逐渐兴起。特别指出了宋元时期的关键转变:文人书画的兴盛直接推动了文人参与篆刻创作,米芾、赵孟頫等文人士大夫的实践,以及元代吾丘衍、赵孟頫在印学理论上的贡献,为明清流派篆刻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鼎盛与流派(明清):此部分为讲座重点。主讲人详细阐释了明清时期石材的广泛使用如何彻底解放了篆刻创作,以及文彭、何震作为流派篆刻开山鼻祖的历史性贡献。精彩分析了皖派(何震)、歙派、浙派(丁敬、蒋仁等“西泠八家”)的艺术特色,并着重介绍了晚清巨擘邓石如“以书入印”的理念与实践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晚清大家融会贯通、开宗立派的成就进行了梳理,展现了明清篆刻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的鼎盛局面。

传承与创新(近现代至今):讲述了西泠印社的成立对近现代篆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介绍了齐白石等大师独具面目的创作风格。讲座还聚焦了当代篆刻艺术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和展示形式上的多元探索,强调了篆刻艺术从“实用”到“纯艺术”的功能转变及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命活力。

主讲人不仅史论结合,还辅以大量珍贵的历代玺印、名家印蜕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对经典作品的刀法、字法、章法进行了细致的美学分析,使同学们对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篆刻临摹与创作的转换”、“边款艺术的价值”、“篆刻艺术在当代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等问题踊跃提问,主讲人一一给予了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现场交流热烈,思维碰撞不断。

讲座最后,安毅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再次感谢主讲人的精彩分享,并鼓励同学们要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入传统、扎根经典,不仅要锤炼手上功夫,更要提升理论修养和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包括篆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本次专题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我院书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篆刻艺术的研习热情。它深刻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国风”魅力,强化了同学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与专业使命感。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学习受益匪浅,未来将更积极地投身于篆刻的学习与创作中,努力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争取在未来能创作出既有传统根基又富有时代精神的篆刻作品,为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文来源:廖江华    审核:聂森


廖江华副教授主持讲座

韦小伟老师作讲座(一)

韦小伟老师作讲座(二)

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

安毅副教授进行总结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美术与设计学院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Rea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