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  教学  研究  招就  师资  作品  党建 
.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传统设计智慧的当代设计表达”学术工作坊暨设计作品展

发布日期:2025-10-13 编辑:冯慧 审核人: 文章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阅读次数:[]

10月11日,由贵州师范学院主办,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协办的“传统设计智慧的当代设计表达”学术工作坊暨设计作品展在贵州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开放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贵州省内外艺术设计界人士60余人参会。

此次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围绕“传统设计智慧的当代设计表达”主题,通过主旨演讲、分论坛学术交流与设计作品展示等环节,深入探讨中华传统设计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延展,推动设计教育、实践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创新,并探索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下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协同发展。开幕式由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真波主持。

贵州师范学院校长王蜀黔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息,其设计智慧凝聚着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哲思,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设计体系与生活美学根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设计教育应守护文化根脉,使传统智慧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她表示,贵州师范学院将继续立足多民族文化土壤,推动传统设计智慧与现代科技、设计教育的融合,培养兼具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设计人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联三级调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晏明指出,贵州传统工艺是“活”的文化形态,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精神纽带。从苗绣到银饰,从木构建筑到织染艺术,贵州工艺展现了文化创造力与生活温度。此次活动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当代回应。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林家阳在开幕发言中强调,传统设计智慧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套思维方式与哲学体系。在AI浪潮下,技术不应取代文化,而应由文化引领技术。他指出,AI是拓展想象力的工具,而非替代创造力的手段;设计的未来在于用新语言重新理解传统,实现科技进步与人文智慧的共生。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设计作品展入选证书颁发仪式。本次展览在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实践工坊进行,汇聚了来自全国高校师生及设计师的百余件优秀作品,涵盖传统工艺再设计、材料创新、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集中呈现了传统智慧与当代设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嘉宾驻足参观、交流。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

在学术工作坊主旨演讲环节,林家阳教授以《AI语境下的设计教育转型》为题,阐释了人工智能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潜力及其对设计思维方式的重塑,强调AI应成为文化延伸的工具而非替代品,并提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和创新力的教育策略。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苏金成教授以《传统设计智慧的当代转译——从山西、关西古建到上海、东京现代实践》为题,展示了古代建筑理念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逻辑延续,探讨了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地域与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解读和创新应用。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陈日红教授通过《民间智慧与当代观念:传统土家织锦的设计学释读》,深入分析了土家织锦的图案语言、工艺系统及文化哲学,阐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可能性,强调设计不仅是形式,更是文化语汇的延续。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刘世军教授以《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题,解读了古代造物思想在当代设计体系中的精神延续,提出通过继承与创新思维路径,使传统造物理念与现代设计教育和产业发展产生深度对话。

四位教授的报告内容互为呼应,既立足人文传统,又面向技术未来,为设计学科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午的分论坛在贵州师范学院印山书院举行,设“传统设计智慧的哲学内核与美学范式”“技艺、材料与设计语言的新生”“设计驱动的生活、产业与未来”三大主题。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和设计师围绕传统设计智慧的哲学范畴、民族设计理论重构、地域美学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智能设计教育、材料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发言呈现出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并重的特征,展现了中国设计学界在新时代的探索方向。

此次“传统设计智慧的当代设计表达”学术工作坊暨设计作品展的成功举办,是贵州师范学院在推动设计学科建设、深化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探索AI与设计融合研究方面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汇聚了学界、业界的前沿思想与创新力量,更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精彩的作品展示与富有洞察力的跨界对话,为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激活传统设计智慧、实现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会议凸显了一个核心理念:真正的当代表达不止是形式创新,更在于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它为设计教育和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以文化自觉引领技术应用,以历史智慧塑造现代设计,推动中华传统设计智慧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图文来源/邓林  吴江华    审核/聂森


王蜀黔致辞

陈真波主持开幕式

晏明致辞

林家阳开幕式发言

嘉宾参观设计作品展

嘉宾与入选作者合影

林家阳主旨演讲

苏金成主旨演讲

陈日红主旨演讲

刘世军主旨演讲

分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二现场

分论坛三现场

参会专家合影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美术与设计学院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Rearved.